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品味国学犹品茗洗尽铅华抚心灵

发表时间:2023-08-09 14:56

作者:(福建省南安市仑苍中心小学) 吴丽治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历经的文化选择之过程皆复杂各异,既有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也有文化自身承前启后发展的因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锤炼,在浩瀚的国学典籍中,以无穷的智慧在字里行间流淌闪烁,时刻给我们后人深刻的教诲与启迪。而古圣先贤们的高洁志向、明朗人格、处事策略到底是否能破茧诞生出新的国学精神呢?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启蒙呢?
    一、国学启蒙弘人文精神,导读明理为净化心灵
    中国的文化是道德文化,是做人的文化,所有中华美德都源于中国的经典。其中既融人了以诸子百家为主体的儒学思想,又以《四书五经》为划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倡国学启蒙教育昭示了我们应以激发情感为出发点,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依归,通过国学的浸润净化心灵,促进儿童自我塑型。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达数十万,许多人在盲目追捧西方现代文明时迷失了自已,丢掉了被外国人奉为圣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一外国人曾试探中国留学生:“‘君子不器’是什么意思?”但无人知晓,于是,美国人不屑一顾地说:“你们太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的确,我们有的留学生,外语学得极好,却对孔孟知之甚少;懂得欧元英镑,却不了解《资治通鉴》和《论语》。


    有人说,国学经典有阳春白雪的味道,有返璞归真的意味,也有润泽心灵的魅力,这似乎是饱学之士的雅堂之事。于我们而言,似乎高不可攀。孰不知,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不但在课堂上艳光四射,而且在生活里蓬荜生辉。有如不同的人喝同样的茶,可以喝出不同的味道。或是喝出生命的澎湃激扬,或是喝出人生的梦想追求,因人而异。不同时期的人、不同境遇之人,只要用心品味国学经典,便能于清醒之中读懂岁月铅华中的文化底蕴,涤荡浮躁的心灵。


    二、口才文才从诵读开始,素质气质自经典升华
   

教书育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国学经典的导读使德育工作更为立体。当然,经典诵读活动绝不应该搞形式主义,应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抵达孩子的内心,既可以修养身心,启迪智慧,也可让人明白处世之道,提升精神境界,有利于身心健康、人格优化。所以,我们要尝试通过国学教育弥补人文教育的缺失,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卡通动漫、网络等多媒体越来越多地充斥国人视野。调查显示,人们从图像所摄取的信息量高达60%-70%,图形高频率出现,文字则退缩于从属地位。事实证明,儿童久而久之地读图,便会缺少语言积累,出现“失语”现象。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指导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不仅能让儿童了解民族文化,接受传统教育;也能丰富语言积累,意义深远。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们品读经典中的言论,领悟“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孝礼,感受“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诚信,学习“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恩义,便可在心灵最澄澈的年代里洋溢着一股文明的诗香书气。


    国学经典是浓缩中国历史的画卷,涌动着诗人对人民、对历史、对国家民族的一种内心独白,充盈着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孩子们在轻松诵读中,把名人圣贤留下的永恒理义和语言精髓积累下来,那将会终生受用。


    三、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
   

国学经典饱蕴大量的人文内涵,有的语言优雅凝炼,有的对仗工整、韵律流畅。只言片语所表达的内容之丰富,是世界上其它语言无法比拟的。通过诵读经典,学生大量积累语言,厚积薄发,阅读和写作自然水到渠成。


    据笔者分析,发现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内容日趋关注现实生活,范围定位在个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及科学思维等方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指导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启发他们用自己独具魅力的笔触描绘出五彩纷呈的真实内心。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孩子们随文识字,义理和文采都能同时得到提升。正如叶圣陶所言:“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坚持不懈诵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以不断提升识字、阅读、作文以及口头表达等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极富实效的学习方式。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诵读经典,积累语言,感受古圣先贤之情怀,领悟惜墨成金的精妙之处,语言底气就足了。


    总之,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称,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加可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努力将国学文化的课堂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经文诵读理解与实践导行相结合,把行为规范与习惯养成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提高思维能力,明白为人处世之道。



分享到: